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与新战略

时间:2023-11-15浏览:10设置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要求。面对新的使命与责任,高等教育应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科学选择与时代要求相符、与自身特色相宜的发展路径,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支撑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战略选择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蓝图、举旗定向,开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首次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化谋划。高等教育作为“三大战略”的重要汇聚点,在新的历史方位需要主动回应发展的时代要求、理念升华和战略选择,成为建设教育强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引领和支撑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高层次人才支撑,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还是“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均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分别从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属地性等维度,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高等教育需要把握好“战略性”,承担起引领发展的历史使命。从国家战略中找寻定位,更加突出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教兴国战略在布局上显著靠前并单独成章,可谓是从“优先战略”到“战略优先”的转变。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安排,既体现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思想,也凸显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个强国”建设重要交汇节点的战略定位。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汇聚性载体,在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先手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历史重任,高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高等教育需要把握好“前瞻性”,承担起布局未来的历史重任。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从科学发展历史进程来看,世界科学中心经历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多次转移变迁,高等教育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显著,从中世纪时期大学与区域间相互独立、互动较少,到近现代大学与区域间打破隔阂、交流增多,大学成为科学发现和技术革命的最重要源头,高等教育中心成为科学中心形成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关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前瞻布局,“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龙头作用”,特别是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把握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加速演化的新机遇,全面助推高层次人才集聚和高水平成果产出,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高等教育需要把握好“全局性”,承担起“三位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统筹布局中,教育在科技及人才事业发展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人才在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中提供主体性支撑,科技在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中提供“动力源”反哺助推。可见,以三者“三位一体”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归根结底要靠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更优的智力支撑。这客观上需要我们立足发展全局,跳出教育看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高等教育需要把握好“系统性”,承担起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的历史厚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教育优先发展为推动,而作为教育优先发展关键一环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则要完整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五个基本特征”的要求。要坚持从国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回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回应“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回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坚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坚持教育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

高等教育需要把握好“属地性”,承担起服务区域发展的历史重担。回顾百余年教育发展历程,服务区域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也证明,高等教育的历史转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成就;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逐步演变成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学作为分布式“驱动者”的作用将越发突出,不断深度参与、实质促进区域的经济、文化、民生发展,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前行的灯塔。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升华

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以新的实践作为支撑。理念是实践的先导,要统筹好这个新实践,就需要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不断升华。

弘扬大学精神的创新属性,解决现代化建设的真问题。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有依靠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弘扬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产生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培养创新文化和创新人才,要使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沉禀赋。让创新理念扎根于思想深处无疑最具基础性、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为此需大力培育、厚植、倡导、弘扬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

强化高等教育的服务属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高等教育要自觉为国担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高等院校应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基于国家需求谋定发展方向,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谋划,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彰显高等教育发展的育人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应坚守“育人为本”的理念。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学术探索的人类属性,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传承人类文明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等教育要立足高远,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基础上,聚焦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关切、重大难题,积极贡献“中国方案”、输出“中国智慧”,切实在“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解答中,围绕“人类福祉增进、人类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展学术探索,为人类文明进步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认清历史方位,找准高等教育战略选择的出发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然迈入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通过对西方的学习借鉴,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谋划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我们作出清醒的高等教育战略判断和选择。要客观认识到我国在高层次人才集聚能力、世界著名大学数量、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留学生教育影响力等方面,仍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要因势制宜,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的质量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效能优势,将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环境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

扎根中国大地,厘清高等教育战略选择的立足点。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唯有如此,全国高等教育系统方能一方面因势利导地用好各类资源要素,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因势制宜地发挥固有功能,持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统筹高等教育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底色:要立足中国国情办教育,既要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又要在世界舞台上全面担负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大学责任。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做到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聚焦中国特色办教育,做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围绕“三位一体”,明确高等教育战略选择的交汇点。高等教育既与科技、人才等社会系统不断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也会通过内部组织优化,不断强化自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划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在于将高等教育发展与科技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明确彼此的交汇点,真正做到“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为此,一是要在宏观维度跳出三者层面审视三者关系,以明确的“大教育科技人才观”,统筹三者的事业推进;二是要在中观上找准核心节点来支撑三者关系处理,把准“教育、科技、人才”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战略的对应逻辑;三是要在微观上创设支持机制来服务三者关系处理,构建三者工作一体布局的政策统筹机制、资源一体配置的市场调节机制、事业一体谋划的社会参与机制,进而更好地聚焦教育的基础性定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人才的主体性支撑,实施人才引领驱动,聚焦科技的动力源作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回归本质要求,激发高等教育战略选择的燎原点。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是世界最大,其中,部属高校仅占高校总数3%,但却拥有超过50%的诸多重要办学资源,如国家领军人才、国家级研究基地、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等,以及超过50%的重大成果产出,而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发展则比较显著地落后,其作用、潜力远未发挥。大学是城市的名片和地方发展的发动机,一座城市没有一流大学,很难有一流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方大学对所在地的支撑作用乃至引领作用将越发突出,因此要打破大学的隶属关系和身份界限,强化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竞争机制,快速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与发展水平,更好地回应“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地方高校则要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突出特色,聚焦目标,在优势学科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方面取得实质性创新突破、作出不可替代贡献。如果每所地方高校能围绕一个国家“卡脖子”问题,举全校之力十年磨一剑,做到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问题真解决,全国2000多所地方高校平均每年也可望取得200多项突破,使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作者:毛军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

来源:公众号“中国高等教育”(原载2023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返回原图
/